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陈伯澡问书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北溪大全集》卷四二
问《书序》。
《序》乃先秦之儒,孔门之后,不可的知其谁何,决非孔子作明矣。
如《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乃武王康叔告戒之词,而《序》以为成王,可见其误。
问:《舜典》以下《春秋传》引曰《夏书》,而今云《虞书》,乃孔子定者,何在?
夫子定《夏书》为《虞》者,以其皆舜时事。
问:古人教人,必先以乐,是何意?
古人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自幼年已学乐,至成德时,必成于乐。
今此学废已久。
视乐为贱艺,见此等话自诧异。
问:「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文公《传》以水尅火,以火尅金,以金尅木,以木尅土,而生五谷。
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以补其不足。
是如何?
逐件言之,在水克火,则燎者沃之,锻者淬之。
火克金,则硬者柔之,软者刚之。
金克木,则节者削之,偏者直之
木克土,则高者平之,低者填之。
土克水,则穴以渗之,堤以潴之。
此相制以泄其过,相助以补其不足也。
又一套言之,则以水制火,乃不至焚燎而可锻金;
金成器,则斲木为耒耜,然后可以治土而播种焉。
此五行相克,以生五谷也。
至若木乾则火炽,火炽则灶土热,土热则鼎金焦,金焦则水沸,然后可烹饪以食焉。
此又五行相生以熟五谷也。
问「昏迷不恭,侮慢自贤」。
「昏迷不恭」,言处己处;
「侮慢自贤」,言待人处。
二句相对,惟昏迷不恭故反道,惟侮慢自贤故败德,民弃去不与保邦。
亦与「天降之咎」句意相对。
问:「刚而塞,彊而义」。
刚、彊二字,不知何训?
刚者劲而不屈,彊者壮而有力。
刚而弗实,则屈于物欲矣;
彊而弗义,则为血气之勇矣。
问:「九德」有与教胄子之目同,其意同否?
上九字以性质之美言,下九字以学力言。
所以成是德者,前命夔教胄子有与此同其目者,彼因其性质之美,而辅翼以成之;
此则以其德之已成者言之也。
问: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只是作绘,与绣何预?
青黄赤白黑,性曰采,施曰色。
衣皆玄,裳皆纁。
所象十二章,或绘于衣,或绣于裳,皆杂用五采本性,而施之为五色也。
问:《五子之歌》,五子,仲康、少康是其二也?
少康,乃相之后缗逃有仍而生,去太康时已远,非可以为太康之弟也。
问:五章,每人各作一章,或云只是篇次。
五章各出于五人,而词意相次,从轻至重,浑如一人之手。
见其同心一体,忧国之深也。
问:东坡、少颖、东莱「三失」之说,孰是?
苏氏「三失」之说虽明,然篇中无失天命之意,未敢信其为必然。
看来林说为长,失而至于三,则彰著已甚,民怨必丛至矣。
人君弭怨之道,岂在于已明而后图之?
当图于未有纤毫形见之初,则可以绝怨之根矣。
此三句自然相应,可详之。
海昌金柱峰明府告休夏县兼简龚梧生同年榆次四首 其一 戊寅 清 · 王又曾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丁辛老屋集卷十六
一官转徙浙西东,海上频年绾印铜。
方倚仲康驯鸟兽,难教郭伋款儿童。
急装腊雪寒双鹤,长路晴云喜片鸿。
留取花封遗爱在,尽赢佳传续扶风
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 南梁 · 刘孝绰
 押阳韵
昔余筮宾始,衣冠仕洛阳
无赀徒有任,一命忝为郎。
再践神仙侧,三入崇贤旁。
东朝礼髦俊,虚薄厕才良。
游谈侍名理,搦管创文章。
引籍陪下膳,横经参上痒。
谁谓服事浅,契阔变炎凉。
一朝谬为吏,结绶去承光。
烹鲜徒可习,治民终未长。
化鸡仰季智,驯雉推仲康
此城邻夏穴橚矗茂筠篁。
孝碑黄绢语,神涛白鹭翔。
遨游佳可望,释事上川梁。
秋江冻雨绝,反景照移塘。
纤罗殊未动,骇水忽如汤。
乍出连山合,时如高盖张。
漂沙黄沫聚,礐石素波扬。
榜人不敢唱,舟子讵能航。
离家复临水,眷然思故乡。
中来不可绝,奕奕苦人肠。
溯洄若无阻,谢病反清漳(○文苑英华百六十二。《诗纪》八十七。又《说文》系传言部引塘一韵。○文苑英华辨证云。化鸡仰季智。驯雉推仲康季智仇览字。仲康鲁恭字也。化鸡。一作化鹑。仇览传化我鸣枭哺所生。《说文》系传云。陆云与兄书曰:曹公所为屋折其謻塘不可坏。直斫之而已。又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诗》曰孝绰所言即别馆也。)
李颙之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十
近谬枉清音,无申穷眷,忽辱来告,文制兼美。
山西盛族,素挺风流,河北辞林,本所嗟赏子桓虚座,宁不敬期,伯喈倒屣,固以相属,一日复其草土,思弊衣裾,披素清颜,但觉形秽,公辅之量,不负高名,王佐之才,信表天骨,孺子之榻,虽其可悬,仲康之车,弥轸恒眷。
孤子皆缘素乏,叨簉皇华,今日形容,无关天壤,残光炯炯,虑在昏明,馀悉绵绵,待尽钟漏,安可以树扬名士,游处盛宾?
来喻泰高,如为善谑,文艳质寡,何似上林,华而不实,将同桂树,但忘年之款,昔有张裴,邻国之交,非无婴札,傥哀骀可悦,瓮盎非疑,方愿投衿,庶比倾盖。
顷陈阳之疾,岁月增深,羊祜之疴,秋冬弥剧,且年光遒尽,触面崩心,扶力含毫,诸不申具。
孤子徐陵顿首白(《文苑英华》六百七十九。)
春日至云庄记景德元年三月五日 北宋 · 曾致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南丰县志》卷三七
吾仲弟士尧,淳化中进士第,释褐番禺户掾,历滁州清流
母老,上章乞解官就养,优诏从之。
宜兴县太君周氏夫人,致尧母,士尧世母也,亦年将八十,士尧事之如母焉。
癸卯年,予自尚书版曹员外郎,解海陵郡事,归乡里。
明年春,士尧告予曰:「兄往年漕运吴越时,数示家法,俾诸儿侄带经而耕,因授垦田种树之法。
儿侄辈不获师焉,而乡里师之。
旴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原隰高下,稍涉腴美,则鲜有旷土,皆兄教人谋生之术也。
今土膏脉起,农人始耕,欲俟兄命驾观焉」。
时巴江进士黄琮,麻仙山进士贲辅之、何玄龄,金嶂山玉浆源进士仲康,皆词场之秀,因不远而至。
弟宗尧、载尧、子易从、易知、易占,洎士尧皆从行。
厨人驱羊,仆夫载酒。
花坡柳村,时复驻马;
长郊远野,亦或命酌。
境土田亩,人家园林,罔不周览焉。
夫前引宾客,后拥儿侄,中载酒肴,而吾与群弟缓辔从容其间,亦太平时幸事耳。
仲春二月十有二日军山季春三月四日至云庄。
庄亦吾家之别墅,在麻姑山南旴江之北。
翌日置酒其间,酒阑客醉,因即席志之。
大宋景德元年,太岁甲辰三月五日曾致尧记。
按:正德建昌志》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与赵仲强兄弟手简(一三)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四、《姑溪居士文集》卷二五、《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荒粹流摈,终乃几案间一物,不谓一别便尔悬阻。
穷荒衰陋,无闻见,无商确,无图籍可考,凡尔枯株,但未死耳。
每怀从仲康、仲强谈笑绪馀之末,剧饮狂笑,间形吟赋,初不计尚得生今日。
缅怀一梦,可胜感叹!
越寄缺甃间,但以目前为遣免。
异时纵得再奉馀尘,亦无顷昔人矣。
向风几至酸鼻。
家塾策问(七)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八、《省斋文稿》卷一二
问:帝王之世,刑罚未尝废,特在乎钦恤明允而已。
盛德莫如虞舜,太平莫如周成
然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所以待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者备矣。
司寇设官,其属六十,诛戮囚役,曲防事制,所以垂象魏而示万民者繁矣。
叔向乃曰:「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毋乃与《舜典》、《周官》所载异乎?
仲康嗣侯曰:「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是禹未尝无刑书也。
伊尹太甲曰:「制官刑,儆于有位」。
是汤未尝无刑书也。
叔向又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不亦诬乎?
叔向博矣,何以为此言而不悟?
子产辨矣,何以受此名而弗辞?
若乃画衣冠而民不犯,何以有四凶之诛?
刑措不试四十馀年,何以有管蔡之辟?
夫近而大臣,亲而诸侯,犹未免于刑罚,谓愚民何?
故愿与诸公论之。
安阳县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令长之位。详于汉官。
土地之宜。列于禹贡。
谈者备矣。而词人略焉。
则此官之职守。此境之风俗可知也。
国朝之有天下。淇漳之间。
京师为近。守宰之寄。
于元元最亲。故授署此官。
延至王庭。曲蒙睿渥。
制令褒赐。与内官同法。
清贯往往超拜。天宝以来。
东北隅节度。位冠诸侯。
按数军钲鼓。兼本道连帅
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
边于山戎。岁备勍寇。
每置长吏。朝廷特难之。
或操尚亏渝。或中涂迁换。
或流●未复。或委罪刑书
繇是使臣。慎简其人。
密表陈请。钟恩光于异土。
萃人物于东州。不然。
何公方振羽青云。胡为而在此堂也。
公以德行文学。为人伦羡慕。
清而道艺。邻于昔贤。
登封主簿。抚有兹邑。
以西门沈巫为不仁。仲康解绶为能断。
酌古中道。为今令图。
下车无何。休闻四塞。
他疆之人父母之。居尸祝之。
则境内之欢。可以心见。
君子哉。至若由身立政。
谋近及远。邑人趋拜。
静闻堂上之琴。军师往来。
潜预幕中之画。所利者大。
岂惟安阳。夫然。
则繁缨曲县。衷甸四牡。
人所愿也。于公宜之。
记事者。志盛德而旌善人。
今特书公何。尊王命。
其春秋之义欤。天宝十载记。
龙洲居士严君致尧墓碣庆元三年119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三、《平园续稿》卷三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严君致尧字正之吉州太和县人
曾祖先,生执衡。
执衡生章,赠右宣教郎
是生四子,其仲康元,仕至朝奉郎通判潮州,次即君。
君幼学敏茂,长精辞艺,一试举场不中,慨然有四方之志,轻财重义,伟如也。
绍兴三年,群盗充斥虔、吉间,多至三百馀火。
江西安抚大使李回以闻。
岳武穆公飞神武副军都统制,授钺专征,道出庐陵,士卒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汎扫门宇,洗涤釜盎而去。
太守供张郊饯,师行将绝,谒未及通,问殿后者:「大将军何在」?
笑曰:「已杂偏裨去矣」。
其严肃如此。
所过独搜访奇士,诹计策。
太和,君叩辕门,一见语合,许以从行。
初,龙泉贼帅彭友、李动天等十人尤强暴,号十大王,盘踞四年,攻破八县。
君至,次第就缚,两郡以宁,奏凯而还。
其后定鼎、澧,安襄、汉,取唐、邓,复郢、随,全合肥,君皆在焉,屡委以事。
积代版授七阶,方向宛、洛,捣赵、魏,而虏人求成,武穆公罢兵柄获罪矣。
君恨无以白杜邮之冤,归而放浪山水间,聚书教子,自号龙洲居士
有文集三十卷。
年五十六,以三十二年六月晦卒矣。
前娶章氏,朝散大夫唐民之女。
生三女,适曾弥后、李补、曾瑜。
再娶郭氏,盖忠简胡公叔母前夫之女,忠简择君归之。
生一男,可久,力学有闻,不幸早世,焕章阁待制诚斋杨公为志其墓。
五女:曾异、倪岩老、胡秘,其婿也;
馀不及行。
孙男龟龄
女适刘禹选。
君以隆兴元年十二月辛未葬县南横弦山,庆元三年十二月庚寅改卜高行乡山塘之原,而葬郭氏于罗墓,距茔二里许。
先是诚斋状君遗事甚备,秘也实忠简从孙,以文采贡于乡,与予契厚而交深,复来请铭,固辞不可。
铭曰:
大丈夫不能擢犀角、拔象齿、游乎翰墨之林,则当横三尺、出六奇以收边塞之勋。
孰如君者,两有志而一无成。
此予所以闻风太息而追系以铭也。
万年县崔肃洌故妻李氏墓志铭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一
夫人。
其先陇西人也。
皇唐高平郡王道立之元孙。
毕国公景淑之曾孙。
仲康
开元中尚书主客郎中楚州刺史
父涛。
以贞信笃行为宗室冠冕。
宋城衢州司士参军而殁。
德厚而位不称。
启手足之日。
为守道者所痛。
夫人吾之姊子也。
禀气于家君之中和。
母氏之柔明。
故姿度淑茂。
恭俭谦顺。
天性孝慈。
聪慧有识。
读书善鼓琴。
造次必以礼自持。
莫见其喜怒之容。
言归于崔。
以德宜夫。
事姑礼节。
仪刑闺壸。
辅佐之美。
六姻是瞻。
有识者谓当有鹊巢之贵。
鲐背之寿。
天则反是。
使春秋二十七而终。
医不至欤。
命有极而然欤。
适来适去。
皆忽然欤。
吾痛且惑。
伤悼之不足。
故形于文。
且遂为志。
其文曰。
尔德尔容。
天实尔钟。
尔志尔年。
天何不从。
劝义孤望。
归安迹绝。
哀哀母氏。
泣尽继血。
刻字此石。
记尔芳烈。
唐故衢州司士参军李府君墓志铭774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公讳涛。皇唐太祖景皇帝六代孙也。
曾祖道立。尝典陕济陈三州刺史
封高平郡王。祖景淑。
毕国公。父仲康
官至尚书主客郎中楚州刺史。世秉懿德。
为公族领袖。语在皇室谱。
公纯孝忠厚。贞信廉让。
直而逊。明而晦。
朴而不固。静而应物。
克已复礼。时然后言。
策名居官。清畏人知。
弱岁好学。笃志经术。
专戴氏礼。晚节耽太史公书。
酌百代之典故。以辅儒道。
以经明行修。宗正寺举第一。
初仕许州临颍县主簿。历宋州宋城县尉
皆以恭宽信惠。闻于千室。
议黜陟幽明者。谓公文行吏事。
宜登三台。会河朔军兴。
避地江表。相国崔涣
承诏署衢州司士参军。于时五府辟召之权。
移于兵间。务苟进者。
多由径而致显位。公俭德正志。
安贞俟时。未尝以得丧夷险。
芥蒂方寸。视荣辱晏如也。
论者高之。乾元二年某月日。
寝疾终于扬州。春秋若干。
某月日。权窆于衢州
呜呼。仁可以师表缙绅。
而无贵仕。礼可以轨范风俗。
而不遐寿。冲用休绩。
卷而未形。溘焉化往。
使善人相吊。呜呼哀哉。
公殁后十有二载。从父弟涵。
以宗室柱石为御史大夫。按节江东
痛仁兄生不登公侯卿大夫之位。殁不备踰月外姻至之礼。
遂茹哀筮日。减月俸以庀丧具。
由是大历九年夏四月二十七日。公长子居介及居佐居敬居易
奉公之輤柩归葬于洛阳先使君夫人宅兆之侧。凡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者。
于此乎观礼。及谓知公者宜莫若懿亲。
今将以无愧之词。申报幽路。
故作铭以刊之于石。其词曰。
天地方否。君子安卑。
世道既夷。隙驹莫追。
仁而不寿。才既无施。
积善必庆。天何余欺。
襜襜裳帷。溯江绝淮。
苍苍故山。玉树斯埋。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令德家风。与天壤偕。
对夷攻蛮假道判(夷攻蛮道由边邑已熟或请人皆出穫宰不许郡长让之云恐为不耕者所得) 唐 · 魏季龙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大为之防。自我王度
动不失实。为尔政方。
苟消息之乖宜。谅子惠之无取。
相兹边邑。正曰寇冲。
务时训农。犹温而虽盛。
利兵秣马。假虞道而方深。
实虑欺天之凶。宁顾如云之稼。
或人行险以徼倖。将冯河以请收。
县宰观变以咨诹。固下关而不许。
其危乱之际。想其争夺之源。
恐服田者不得自专。而游手者坐乘其利。
则不收不穫。诚虚力穑之功。
而惟一惟精。实杜无知之俗。
临下以简。示人不偷。
仲康驯翟之风。符子贱弹琴之化。
何剖竹之虚让。掩烹鲜之异能。
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夫人姓独孤氏。六世祖永业
北齐司徒临川郡王。自临川五叶至赠秘书监府君讳某
门风世德。家牒详矣。
夫人秘书之第某女。生而纯孝。
容范淑茂。成于德门
归于公族李氏曰涛。故楚州刺史仲康之子。
御史大夫涵之从兄也。少有敏才。
秘书府君以夫人归之。恪勤妇礼。
以正家节。门内之治。
繄柔明是赖。乾元初
李君参掾信安。遂终于位。
夫人罢助祭之事。专以礼诗之学。
训成诸孤。议者以鲁敬姜辛宪英为比。
晚岁以禅自适。谓般若之经。
空惠之筌。恃而为师。
去诸结缚。犹违土也。
享年五十三。大历十一年某月日。
寝疾终于常州。遂权窆于建安精舍之侧。
明年某月日。卜筮袭于吉。
始迁兆合祔于洛阳某之先茔。嗣子前越州士曹参军居介南陵居佐谯县居敬孝廉居易等。
痛圣善之德。不可追也。
俾肃为志。其铭曰。
温温夫人。贞顺而慈。
始为妇仪。终为母师。
仰成法宝。颖脱尘机。
身世两遗。乘化而归。
合祔伊何。周原旧域。
哀哀令嗣。孝思罔极。
作铭片石。以志窀穸。
大唐朝散大夫护军黄州司马陆府君墓志铭 唐 · 靳翰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君讳元感。
字达礼
吴郡吴人也。
昔者舜嗣尧历。
协帝初以辟门。
田育姜姓。
宾王终而有国。
其后俾侯于陆
开锡氏之源。
作相于吴。
纂承家之秘。
元德之绪。
莫京于代。
曾祖庆。
梁官至
入陈。
三辟通直散骑侍郎
皆不就。
士季
陈桂阳王府左常侍
王府记室
皇朝太学博士宏文馆学士
父谋道。
皇朝王府文学详正学士
并茂称奕代。
馀庆资身。
擢慧叶而增芳。
飞灵波而益浚。
去官辞辟。
语默称贤。
函席曳裾。
文儒继美。
君生而敏慧。
长而温良。
识清朗而惟深
体矜重而不野。
宗族爱而加敬。
乡党狎而愈恭。
始以资宿卫
解褐韩王府参军事。
丁忧去职。
服阕。
值国讨狄。
军出定襄
戎幕择材。
君为从事
文武吉甫
斯人之谓欤。
寻为婺州龙邱丞。
赞贰有能。
风俗时变。
睦州建德和州历阳县令
育人去杀。
训物齐礼。
子游弦歌。
武城叹其焉用。
仲康鸟兽。
中牟称其胥及。
寻加朝散大夫
黄州司马
到官未几。
神龙三年七月二十日
遘疾而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天不与善。
神无福谦。
不其悲哉。
景云二年三月初一日
葬于昆山
礼也。
初。
文学府君以善班固汉书。
敕授舒王侍读
君少传其学。
老而无倦。
此易所谓干父之蛊。
诗所谓聿修厥德者也。
嗣子南金等。
哀号罔极。
孝思率至。
卜兆是营。
封树特永。
忧陵谷之变。
托词颂休。
铭曰。
箫韶仪凤。
观国宾王。
我祚光兮。
东有齐土。
南入吴乡。
我族昌兮。
自君嗣业。
履素含章。
我誉臧兮。
内游藩邸。
外扫戎场。
我才扬兮。
为丞与令。
化洽三方。
我人兮。
天子命我。
我朱孔阳
佐乎黄兮。
美志未极。
盛图云亡。
诉穹苍兮。
硕德休问。
地久天长。
永无疆兮。
胤征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
东坡按《史记》及《春秋传》晋魏绛、吴伍员所说,以见征羲、和出于羿擅国政时,非仲康之意,其说详明,信不诬矣。
且《史记》云:「帝太康崩,弟帝仲康立仲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少康立」。
羿既逐太康太康崩,其弟仲康立,而羿执政,是仲康名虽为君,其赏罚之柄则在羿而已,如汉曹操司马懿是也。
孔颖达云:「《左传》云:羿因夏氏以代夏政,羿于其后篡天子之位,仲康不能杀羿,必是羿握其权。
据《五子之歌》,仲康当是其一。
仲康必贤于太康,但形势既衰,故政由羿尔。
羿在世为一代大贼」。
其说是矣。
仲康崩,其子立,羿遂篡位,国是有穷。
相依斟灌、斟鄩,二国盖之同姓也。
羿淫于原兽,弃武罗等,而用寒浞
虞羿于田家,众杀之。
取其国家,淫于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代二斟,且杀帝相
相之后曰缗,方娠,逃于有仍,有仍盖后缗之国也,以生少康
少康为有仍牧正,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
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二女,而邑之于,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之遗臣曰靡,当羿死时,奔于有鬲,自有鬲收二国之烬。
少康遂收夏众,抚其官职,遂灭有过,复禹之绩,祀配天,不失旧物。
东坡曰:以此考之,则太康失国之后,至少康之时,皆羿、浞专政僭位之年,胤征之事,盖出于羿,非仲康所能专。
羲、和,淫湎之臣也,而贰于羿,盖忠于也。
如王凌、诸葛诞之叛晋,尉迟迥之叛隋,故羿假仲康之命以命胤侯而往征之。
何以知其然也?
曰:胤侯数羲、和之罪,至于杀无赦,然其实状,止于酣酒,不知日食而已。
此一法吏所办尔,何至以六师取之乎?
夫酒荒厥职之人,岂复有渠魁胁从之事,是彊国得众者也。
读书如东坡之见,可谓过人矣。
孔颖达知之而不敢断者,以孔子叙此书而不删也。
然余考之,羿挟天子以令诸侯,羲、和在朝,知必将篡位,稍出智虑,必为有羿所图,故一付于酒,如竹林诸子之处魏末晋初也。
以智求免,将有所待耳。
明知日食而不告者,其意以谓吾臣也,乃尽职于羿朝,何为乎?
以酒自污,使羿不疑,一旦轩然归国,知日食之祸,当有篡位之举,故严兵起师,将以图羿而复夏氏也。
胤侯盖羿腹心之臣,故遣往征之尔。
功之不成,天也,羲、和之心,非东坡其谁与明哉?
至其淫湎事,偶未深辨,故余表而出之(《横浦先生文集》卷六。)
绛:原无,据四库本补。
天子剑赋(以天生神物圣君用之为韵) 唐 · 李君房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物之利者称乎剑。人之尊者称乎天。
固一人之所执。谅四海之攸先。
必当曜武德。静氛烟。
举之无上。挥之莫前。
独立而光连日月。横行而气压山川。
请详其功。夫莫之盛。
伟夫至宝。克符元圣。
东溟之大。不足淬其锋。
北斗之高。乍若回其柄。
信元功之不宰。曷凶德之能竞。
足令六合静。三光正。
佩服而寰中康。指撝而天下定。
夫然则鄙欧冶。掩平津。
贱镆铘。弃纯钧。
彼勇不过于匹士。我威方御于兆人。
偶圣斯呈。天地感通之谓道。
逢昏是去。阴阳不测之谓神。
岂比高祖提之而起沛。始皇按之而王秦。
为斯剑之等伦哉。原其始也。
吹气毌。鍊元精。
为炉而九土开辟。鼓橐而八风克生。
应以六律。制以五行。
带之以恒山渤海。锋之以燕溪石城。
故能所向无敌。莫之与京。
既而徵三度。亦以正三统。
划宇宙以元通。宰乾坤而利用。
莲花发色。玉贝腾文。
挥大野之中。疾如雷电。
倚长天之外。上决浮云
争能击剌。较势缤纷。
所谓一夫之勇。非为四海之君。
如是则犀不足剸。钟不足刜。
繄以圣功。配兹神物。
我皇应昌期。恢盛时。
不耀兵锋。设道德以为固。
不先武力。抗仁义以为师。
人神协赞。遐迩清夷。
真所谓天子之剑也。敢继庄生而赋之。
唐故许氏夫人祈氏墓志 唐 · 李师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夫人字芳。太原人也。
伊耆氏之冑。封爵列位。
皆附旧史。故隐显不言。
因远祖居毗陵。今为毗陵人也。
祖观。父升。
并高尚云林。独立不惧。
积庆储祉。是生夫人。
夫人即升之长女也。年始初笄。
归于许氏。辅佐君子。
协和中外。其仪可范。
其德可大。贞顺模于九族。
婉娩美于当代。呜呼。
上天而假其德。不假其永世之寿。
是足可悲。以贞元廿年七月三日
寝疾卒于□孝乡唐昌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五。
贞元廿一年孟春三日。安厝于震泽里之原。
礼也。夫人生二子。
仲宣。次仲康
并哀疚悚心。穷号泣血。
惧山谷之迁变。乃刻石而为铭。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元和元年四月二十八日 中唐 · 罗让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五
问。
皇帝若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
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
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己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閒。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
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方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漏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壤。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殖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
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
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悉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功。
汉元优游于儒术。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余心浩然。
益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言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毋悼后害。
对。
臣闻千变万化。
圣帝哲王。
声烈遐戴者。
无他。
中心无为。
以守至正而已矣。
以谋大化而已矣。
伏惟皇帝陛下垂拱六极。
始初清明。
丕扬累休。
涣发于诏。
启天宇而溯古。
薰至和以拯今。
咸怀浸沉。
罔不濡泽。
诚至正也。
诚大化也。
犹复乃远乃近。
乃左乃右。
旁求下问。
举荐奔走。
履众美而不颛。
储神明其如遗。
铨邦政之肥瘠。
镜人事之善败。
优游䌷绎。
以循始终。
外其牵制。
常其忌讳。
恢恢乎輮𨏼百王之独致也。
臣愚智能浅薄。
不明大体时用之宜。
术业暗昧。
不充才识兼茂之称。
徒冒万一。
触罪以闻。
臣伏读圣策。
陈禹拜汉徵之旨。
求索真之要。
臣闻上古之君。
薰能同和。
不敢自是。
必求谠谏。
以谕缺败。
用心之过。
则薄奖其人。
言之失中。
则宽容无虞。
使人上得其情。
下得流通也。
后代帝王
虽有作者。
道或外是。
已实内非。
言之或臧。
寥寥无闻。
言之或违。
堤防斯至。
虽科条增设。
适足张其乱目矣。
叩击切害。
适足宠其直声矣。
闻之失得。
君之效欤。
今陛下躬神圣之资。
痛源流之塞。
较量至当。
加迪来今。
黜退奸邪。
资谋体要。
诚猜雄者之所共远。
亦狭隘者之所共难。
凡曰胸臆。
是皆耸实详近。
语直之幸也。
伏见圣策咨问兵战商农之道。
臣请指事而言之。
臣闻兵者。
以谋全。
以气胜。
以谋全。
制度为神耳。
得其数。
令格物。
少能成功。
失其数。
则黩武无别。
多益为弊。
寖用不制。
刑于宇内。
今国家自兵兴以来。
仅数十年。
生物以之暴殄。
人情以之盭违。
殆握兵者建置失其道欤。
何者。
天下之甲兵。
其数则不广。
屯置散地。
且或至半。
而兵柄之臣。
率好生事。
不思戢伏。
贵弄威名。
则有崇广卒徒之员。
聚拥虓阚之偫。
厚敛残下。
媮取一切。
要君养敌。
张军自卫。
望容攻守之至。
复有怀弱软以内顾。
务备蓄以托私。
倚行伍之数。
讫资廪之具。
外实内虚。
守以藉之。
固者及殷而成之。
(一作态)而战之。
其中未必有也。
朝廷又影响诛罚。
索其效死。
其可得乎。
此兵之所以烦而益病也。
而人之所以困而不解也。
大抵不贤者。
得掌其兵百。
则思兵千。
寻掌其兵千。
又思兵万。
寻掌其兵万。
又思兵数万。
以因其力。
以赡其欲。
长疑一日之废代。
谋万里之策勋。
徒仰费于县官
(疑)病于悠久。
诚何谓矣。
陛下盍亦虑之乎。
伏望躬亲视其将帅之为。
苟非任。
尽易之。
不令其凝留而后图也。
严备其要地之屯。
苟不切。
尽罢之。
不令其广置而出入也。
其所阅拣。
非实不用。
其所树置。
兵精不在多。
使名弓者必用沓发之巧。
名剑者必有刺击之妙。
名骑者必有超乘之捷。
名步者必有卒奋之奇。
自外徂中。
归乎一体。
自然无冗军。
无惰人。
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
军无大半之耗。
人怀反业之志。
此减兵之术也。
富庶之教。
于是乎生。
亦何必远取于古法也。
然而思恋本之心。
蠲重赋之困。
又在于赋税之道矣。
臣请得而具之。
臣闻古者因地以料人。
今则税人而舍地。
古者任土而作贡。
今则溢贡而弃土。
古者均田而抑富。
今则与富而夺贫。
是以人口剪耗而不息。
田亩污莱而甚旷者。
非人怀苟且之志。
乐懈惰之方。
迫不可忍。
势有由耳。
王者在上。
量入以出。
禄食赐与。
岁养经费。
必厚下以为用。
助而不税。
廛而不征。
亦非无其事也。
用菽粟藁秸有常税。
人不爱也。
丝枲布帛有常赋。
人不艰也。
虽杂以凶荒。
接以丧死。
閒以兴废。
子弟父兄。
犹复勉励卒徒。
不更其业。
何者。
制度专也。
以臣观之。
则今之赋税仍旧贯。
籍敛不加重。
而畎亩流离。
穷困无告。
执事有殊陛下之意乎。
必有急令暴赋。
发取无厌。
徭山役海。
诡求无状。
希冀无怠。
托公寄私。
崇聚无极。
于是一水一土。
一草一木。
圭要殚利。
俯榷仰算。
𦲷之官焉。
专守之刀兵焉。
商不得回睨。
农不得举手。
既夺其利。
又却其人。
此而不困。
孰以为困。
榷酤之道如是乎。
人顾其上犹仇雠。
安能思恋骨肉乎。
人视其居犹鸟兽。
安肯系著桑井乎。
人悭其取犹寇盗。
安望轻重元本乎。
所以遁走苟免。
死亡不顾。
财日穷而事日削。
地益而人益烦。
犹前事也。
伏惟陛下审念之。
其有不经不度之人。
不常不正之调。
必禁其所萌。
必罚其所自。
则奸官滥守慎不敢生事。
生生之理阜繁矣。
陛下又以礼节其情。
以乐乐其志。
又何患乎不复其盛。
不济其难。
臣伏见圣策顾问既往将来之事。
臣谨以江淮凶旱之事明之。
臣闻凡有灾伤水旱之处。
历代所说。
多闻诡随之词媚时主。
必曰帝尧乎有怀山襄陵之运也。
成汤乎有流金铄石之运也。
是皆曲骫。
非愚则诬。
臣尝私怪之。
何不曰大舜乎无雷风霜雹之运也。
神禹乎无飞流彗孛之运也。
不直其词。
因循若是。
天运之时集。
变易水旱。
岁时未为灾也。
理或失中。
感动阴阳。
顷刻为灾也。
故精舒谨孚。
七年不足罹其咎。
诬轻忽。
则一日二日亦未成其灾。
修政著诚。
端心复德。
既往之事。
陛下宜以此为惩矣。
然臣之所虑江淮
又急者禦灾之术。
将来之戒。
复忧于斯。
愿悉数于陛下矣。
今国家内王畿
外诸夏。
水陆绵地。
四面而远。
而输明该之大贵。
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何者。
陇右黔中山南巳还。
硗瘠啬薄。
货殖所入。
力不多也。
岭南闽蛮之中。
风俗越异。
珍好继至。
无大赡也。
河南河北河东已降。
甲兵长积。
农厚自任。
又不及也。
在最急者。
江淮之表里天下耳。
陛下得不念之乎。
属顷者连郡五十。
蒙被灾旱。
长老闻见。
未之曾有。
涯脉川泽。
坌为埃尘。
草木发为烟火。
之价。
重于兼金。
饿莩之家。
十有七八。
闻乞仆于男女者。
何暇保其家室乎。
闻立死于道路者。
何暇思其糠秕乎。
嗷嗷蒸徒。
展转无所。
灰烬狼顾。
至今未宁。
且今日狼顾。
明日狼顾。
力大势诎。
祸欲何图。
此臣所为陛下惜也。
长吏者。
又閒或非良善。
厚其毒。
忍疗痏而问。
威剥而自虞。
则陛下虽有赈发。
不轻得及。
虽有蠲放。
不轻得获。
虽有诏谕。
不轻得闻。
此臣所为陛下疑也。
然欲安存缉理。
斯终何由。
以臣计之。
长吏之悖理者。
选其重臣代之。
不待其为蛇为虺也。
察郡县之受灾者。
择其实以劳之。
不使其冤而无告也。
如此。
则朝令夕悦。
江淮保全。
则四向赋税转输。
肩摩毂击。
关中坐固。
而根本不摇。
犹无凶旱矣。
臣故曰将来之由。
在此而已矣。
臣伏见圣策次问推恩寓令之计。
汉晁错陈诸侯削地之制。
谋之至者。
主父偃献子弟推恩之令。
计之术者。
削地之制行。
则转弛为急。
七国之难结。
推恩之令下。
则强干弱枝。
一王之理定
犹见之熟与不熟。
法之渐与不渐。
在于渐也。
则寒暑得其相成。
以暴。
则天地不能速化。
求之昔意。
庶取于今。
又齐桓之霸国。
管仲之寓令。
昼战足以目相识。
夜战足以耳相闻。
将取威于邻敌。
俾逞志于天下。
五霸之事。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犹羞言之。
若此者。
则小国权臣之细术耳。
臣固不能为陛下述。
伏读圣策次问专委儒术者。
臣闻圣王在上。
贤臣在下。
道德兼济。
材智乐备。
专于上则聪明倍资。
安有无其效耶。
委于下则公器相率。
安有用其私耶。
然今以陛下之资材清光。
偫臣其敢及。
若集事者。
在陛下必躬必亲之谓乎。
躬之无偏。
亲之有制。
则垂衣执契。
亦不爽矣。
孝元则制自左右。
非用儒之失也。
光武则弊及偫下。
非用课之得也。
儒近于得。
而所用者宜一变其弊。
若臣所见。
今之大者。
政或贵此。
可得而言。
国朝自武德已来。
典章甚明。
职员甚列。
官吏甚该备。
而道不宏。
政要或未臻者。
其官非人欤。
理非道欤。
略其大欤。
录其小欤。
臣所谓小者。
天官卿采之调阅致验选书。
至于一簿一尉一掾之末。
铨次升降。
劳而后罢。
是详于覈小也。
及其揣量亲人抚字之官。
又未喻也。
臣所谓大者。
天子之庭。
日相日受。
轶越伦辈。
乃有名邦闻邑。
偫居之柄。
不阶课最是非。
未闻踪迹贤不肖。
款言喧哗。
随其所来。
转化容易。
似不留听。
是卤莽于天下也。
详覈及小。
卤莽及大。
轻重反殊。
使盗名死官之徒。
波走飙驰。
惟恐居后。
狂扇诱掖。
宠赂为事。
以相终始。
夫复何望。
夫持尺寸之禄。
怀轻握微。
龃龉施为。
尚犹不堪。
况明权不制资。
藉杀生之柄。
兼兵马之众。
连数十城之地。
庸杂横恣。
偷居其上。
何以堪之。
设曰不堪。
耳目阴附事亦无由得而闻。
悔之何益耶。
陛下得不慎其所授乎。
臣以为今之郡县长帅之官。
最关生人性命。
用在百里之父母。
莫如县宰
君乎千里之父母。
莫如刺史
列城之父母。
莫如郡统使。
一得之必小康。
二得之必中康
三得之必大矣。
陛下虽不在驱天下之人洽于理乎。
终亦无由。
诚不在多。
惟慎此三官而已矣。
臣又闻书曰。
爵罔及恶德。
春秋传曰。
官之失德。
在所纳邪。
惟君无邪。
则不纳邪矣。
夫偏听独任。
牵于左右。
所自邪也。
小臣大禄
制度失中。
所自邪也。
锦文珠玉。
淫佚充斥。
所自邪也。
教令察视。
壅遏不宣。
所自邪也。
掊克聚敛。
亿度于上。
所自邪也。
依阿求同。
径而不道。
所自邪也。
烦察缴縳。
弊归于下。
所自邪也。
坐跻仁寿。
陛下又何疑乎。
不得浩然其心。
此微臣之志也。
伏惟审察之。
惟审念之。
臣伏见圣策终有究旨属篇之说者。
臣固无以道师之说。
仅能勿坠耳。
俯仰睿问。
偃薄无所震其心。
熟知不免。
宁不自胜。
攀恳之至。
谨对。
议职官策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文庄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九
臣闻官必正名,职惟守器。
稽考古道,职官惟称。
自云纪火号之立,龙名鸟氏之设,则有司存,各供王事。
尧命羲和,分掌四岳。
舜陟帝位,官名攸序。
司空以宅百揆,司徒以逊五品,士典刑服,虞掌上下,秩宗以主三礼,典乐以谐八音。
垂若予工,龙允朕命。
夏商官倍,其名罕见。
五长分治方国,六卿咸主军事。
官告陈于左相,百官听于冢宰
姬旦践阼,宪章昭备。
太宰授之以治法,地官责之以教象,宗伯主礼,司马布政秋官主典刑之任,冬官司考工之职。
凡百有司,皆正服位。
春秋列国,陪臣命秩。
亡秦尚首,商君立爵。
祖龙姱诧,多设官名。
刘氏因缘,遂成典故。
若汉官之制,定名于禄,百石而上,差等十六,或中或比,颇正序列。
魏文盗汉,乃设九品
拓跋乱华,爰分阶从。
梁氏置戎号之官,隋室广殿中之任。
其间南北离割,羌戎猾乱,兵革荐仍,礼乐无度,官以渐替,职亦旋失。
有唐启祚,创置相因。
逮其末龄,官号滋杂。
姑息将帅,多加使领。
五代因循,官次相迕。
国家削除前弊,稽考故实,损益沿革,时谓适中。
但百执承事,理有可疑。
建官分职,职与官殊;
量材受爵,爵与材异。
或隶官棘寺,翻司大仓之
系职青宫,乃主关市之征。
或呼为博士,不通章句之学;
号为著作,罔知笔削之事。
或终年典礼,未闻因损之议;
连岁执法,讵有弹劾之号。
或明于科律,不登谳狱之司;
长于规刺,难希谏诤之列。
或寺人命秩于方牧,降人受宠于通籍。
位以资升,或过其材;
官以久迁,或非其事。
人皆谓官为请俸之具,位乃称呼之号。
名实相违,不可以训。
《语》曰「必也正名」,《礼》曰「各司其局」,《传》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又曰「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宣尼嘉虞人之守官,仲康义和之离次。
盖官不易方,守不假器,陈力就列,臣无虚受。
沐猴非戴冠之物,方枘非圆凿之偶。
函矢之业不同,庖祝之任有殊。
《传》曰:「其人存则其举,其人亡则其息」。
又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任官之道,可不慎欤!
诚当稽尧舜之事,行三代之法,正其官司,辨其职掌,使上下之位,无或僭差。
彼材彼技,授之彼官;
此职此位,付之此事。
位不以资,惟其人;
迁不以久,惟其材。
寺人可以厚禄,而不可以峻权;
降人可以钜赐,而不可以华资。
若守帑藏仓庾之物,主监榷督责之局,可别制官号,界之典守。
隆皇宋之礼法,敞守文之功业。
《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周官》曰:「以仪辨等,则人不越」。
盖任官惟贤,不可不择;
名以出言,不可不正。
择其贤则职举,职举则成;
正其名则事顺,事顺则礼备。
立政自官始。
惟陛下悉念狂简,宽贷万死,则天下幸甚。
迁庙议806年7月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谨按礼官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神主升祔。则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神主为代数当迁之庙。
议者云。中宗复辟中兴。
当为百代不迁之庙台省官等又议云。
则天为居摄。则中宗非中兴之主。
不得为不迁之庙。以愚所裁。
皆非得礼之中也。案礼官台省官等议。
但以为中宗非中兴。故不得为不迁之宗。
曾不知虽实为中兴。亦不得为不迁之庙
何则。祖有功而宗有德。
盖谓始有功者为祖。始有德者为宗。
非谓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祖宗也。礼纬云。
唐虞立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为五。
不立太祖之庙。四庙而已。
至后代以禹为宗。亦立五庙。
其馀仲康复厥位。少康寒浞
岂非嗣夏中兴哉。并无祖宗之号。
至殷以契为始祖。初立五庙。
后代以汤为宗。遂立六庙。
太戊武丁之徒。虽有中宗高宗之名。
盖子孙加之懿号而已。亦无不祧之说。
周人以后稷为始祖。后代又祖文王宗武王
遂立七庙。唐虞夏殷周。
虽立庙之数不同。其实亲亲之庙。
皆以四为准。礼记王制云。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七。盖后稷文武三庙为不迁。
其馀成康已降。尽为祧庙。
故周礼守祧注云。先公之祧。
祔于后稷之庙。先王之祧。
祔于文武之庙。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
成康刑措。宣王中兴。
平王东周始王。并无不祧之说。
岂非有功有德哉。盖以为七庙之数既定。
若亲尽之庙不毁。则亲亲之昭穆无所设矣。
故不得不祧耳。至汉承秦灭学之后。
诸儒不通大义。匡衡贡禹之徒遂建议云。
高帝太祖孝文太宗
孝武世宗孝宣中宗
惠景已下为迁庙。适值汉祚不永。
昭成已降。德不逮于四君。
向若汉有八百之祚。继德之君有若孝文孝武者七人。
尽为不迁之庙。岂可后代遂不祀其祖祢哉。
不经之言。孰甚于此。
又有以七庙之外。别立祖宗之庙为说者。
以理推之。尤为不可。
假如圣朝以景皇帝太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高祖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别列昭穆之庙六。
不迁之庙为九。盖以为积厚者流泽广。
故以增亲亲之庙六矣。夫传无穷者。
为万代计。国家以圣生圣。
以明继明。无非有德之宗。
尽为有功之祖。则百祖千宗。
尽居别庙。于礼又可乎。
必若俟其褒贬。然后定祧迁。
则是臣子有轻议之非。万代无可传之法。
考殷周则无据。言情理则两乖。
考古宜今。孰云可者。
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徵殷周可久之文。
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不易亲亲之祀。终无惑惑之疑。
诚一王之盛典也。谨议。